清华大学开设“公共组织公共关系”课程
摘要:3月30日下午,清华大学“公共组织公共关系课程研讨会”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。CIPRA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砚农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庆龙教授、国家行政学院李兴国教授、灵思传播机构副总裁钱为家、精英公关顾问(北京)总经理薛立琦参加了研讨会
3月30日下午,清华大学“公共组织公共关系课程研讨会”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。乐玩体育(中国)有限公司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砚农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庆龙教授、国家行政学院李兴国教授、灵思传播机构副总裁钱为家、精英公关顾问(北京)总经理薛立琦参加了研讨会,公共管理学院MPA何定勇同学主持会议。
郑砚农在研讨会发言中,首先介绍了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发展现状,并分析了公关行业的发展趋势,比如迅速发展的网络公关,广为运用的“巧传播”。同时,他也指出了的公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,比如,政府在传播国家形象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欠缺;国内不少大型企业公关意识不强;当前行业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还有待加强。
关于公共组织的公关课程的设计,郑砚农认为,首先要明确公共组织的公共关系需要有丰厚的中国文化作为底蕴,比如孔子的“和而不同”,孟子“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”,以更好地指导公关实践。其次,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届领导团体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需要继承,周总理万国会议中的“求同存异”,毛主席的十大关系,第四代领导人的非典、地震时期的政府行为等。
随后,李庆龙教授介绍了开课设想,他说,除政府部门的党政干部,还有不少行业性机构,如公安系统、全国妇联、人事部、民革中央等也都有公共关系需求,因此我们决心采取范畴更广的“公共组织”来定义今后的教学。
对于该课程的设计,李兴国教授提出建议,一是建议将“案例分析”改成“案例研究”,后者是学生主导的一种学习方法,可以引发信息的碰撞和争论,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;二是建议减少课程中的原理部分,增加专题讲座的课时,即便在原理部分也要注意结合经典的案例;三是建议增加关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形象的认知和关注,开设相关礼仪与形象的专题。
最后,钱为家和薛立琦代表行业分别从CSR和政府形象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。钱为家认为,CSR做得越好的国家,社会效益就越好,政府政绩也越好,欧盟和美国都在政府主导下推进CSR。中国也需要进行CSR的可持续管理,可以由国家不同部门联合推进。薛立琦则以精英公关帮助重庆在台湾进行形象传播的实际案例,讲述了精英公关对于政府形象的基本认知,展示了重庆政府形象塑造的全过程。
据了解,清华大学“公共组织公共关系”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和培训人员,师资力量由主讲教师和外聘专家、学者等组成授课团队。课程由“基本原理”和“专题讲座”两部分组成,其中“基本原理”分28学时,包括公关一般概念、公关基本原理、公关案例研究三部分;“专题讲座”分20学时,主题包括公关行业分析,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,媒体沟通新闻发布与公共演说,网络舆论监测,跨国公司政府公关等。